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调研参考

关于对全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8-24来源:青海28365365游戏 【字体:

  冷链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群众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海省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战略通道,属全国五大牧业区之一,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牛羊肉、冬虫夏草、枸杞等动植物资源具有绿色、有机、天然的特性。同时,青海远离农副产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冷链物流,对于青海意义重大。

  一、全省相关产业发展概况及物流基础

  (一)牛羊肉产业已经成为特色产业。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地面积5.47亿亩,并拥有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资源和国内最优良的藏羊资源,全省共存栏牦牛590万头、约占世界牦牛存栏的34%,共存栏藏羊1400万只、约占中国藏羊存栏的46%,根据《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我省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省通过有机畜产品生产认证的草场达2192万亩,认证有机牛羊196万头(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07家,规模养殖比率达到41.5%,青海已经成为全国牛羊肉的主产区之一,在我国中高端牛羊肉餐饮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分割肉和冷鲜肉供不应求。2015年全省羊肉产量居全国前十位左右,牛肉产量居全国前十五位左右,牛羊肉合计人均产量40公斤,是全国平均的4.5倍;人均消费量30.72公斤、是全国平均的3.5倍,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居全国前五位。围绕牛羊的养殖、屠宰、加工、流通、消费等已形成产业。

  (二)以牛羊肉为基础的“拉面经济”成果显著。“青海拉面经济”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是以青海的牛羊肉为主要原料,运用青海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传统手工技艺,以独立经营为主要形式,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拉面生意的经济模式。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有青海清真拉面店3万多家,其中省内5000家,其余分布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几乎遍布中国东中部和沿海所有的市、县、区,年经营收入180亿元。为了促进青海拉面的发展,海东市还出台了《海东市“拉面经济”转型升级方案》。下一步,青海拉面将积极推进“互联网+拉面产业”的融合,依托“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推动青海拉面向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战略的发展,努力提升青海拉面的市场形象,引领拉面经济进入“2.0”时代,通过整合全省食材、原材料等资源在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进行交易,直接从青海发货,全程冷链物流配送到全国的中高端拉面店和其它清真高档餐馆,切实降低拉面馆经营成本,提高速度和品质,这将成为青海拉面未来转型升级的决胜点。

  (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省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145个,交易额超亿元的有24个。其中,2013年运营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是 “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96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场区分为交易区、冷链区、配货区、小商品区和综合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并设有电子结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仓储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具备安全、智能、绿色、服务四大功能优势。集散中心运营以来,共入驻各类商户约2600户,从业人员近1万人,市场年吞吐量达200万多吨,交易额40多亿元,交易额相当于全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前50名规模。其中外地菜进场量占65%,产地以甘肃、山东、四川居多;本地菜进场量占25%,每年7-10月为本地菜上市高峰期,当季市场占有率可达50%以上,产地以西宁、大通、湟中、乐都居多;肉类、鸡蛋进场量10%,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效保障了全省农副产品的供应,是青藏高原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现代、服务人性化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现代化大型集散交易中心。即将开工建设的丝绸之路海东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拟规划用地约1000亩,计划投资约30亿元,采用“互联网+集配”的创新理念,打造融合生鲜电商O2O平台、高端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产品展示体验推广中心于一体的西北地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产品商贸中心。除了建设果蔬、肉类、水产、粮油、进口农产品等全品类农产品综合市场区,还将建设以食品安全检验、加工配送、电商配送、仓储物流、环保工程等功能区为核心的市场服务区,以商务办公、农企CBD商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酒店餐饮、金融及智慧服务中心、食尚文化创意体验为主的商务商业区,打造农产品流通的国际化“生态”园区,利用海东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商务部将项目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上的重要节点,青海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海东辐射全国甚至影响到整个中西亚乃至欧洲地区。

  (四)物流基础设施正在发展完善。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成绩显著, 2015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07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2703公里,民航通航里程92536公里,货物运输量14639万吨。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青海朝阳物流园区获全国首批国家示范园区,排名第11,正在建设的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双寨现代综合物流园、格尔木综合物流园、德令哈物流园等是我省规划的重要物流节点园区;依托电子商务,党报物流、邮政、电信物流等快递业正在兴起。全省物流企业已达1023家。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开通,国际航线逐步增多,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通过国家验收。随着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量大幅度增加,传统物流企业正在转型升级,产生了一些现代化物流企业雏形,使物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二、冷链物流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情况。截至2015年,全省已建成冷库容量共31.88万吨,其中冷藏库10.17万吨,冷冻库21.71万吨,其中45%为市场配套型冷库,40%为生产企业自用冷库,15%为公共服务冷库和为运输配套型冷库。绝大部分冷库是2000年以后建设,其中2万吨以上冷库均为近几年建设。小型冷库主要采用单层结构,大型冷库为多层楼库。冷链运输主要靠企业自有车辆完成;专业冷藏运输公司15家,共有冷藏车辆244辆。青海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初具规模。

  (二)冷链物流供给与需求。供给方面,201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4.14万吨,其中牛羊肉23.05万吨、猪肉10.32万吨、禽类0.77万吨;牛奶31.5万吨;禽蛋类2.26万吨;水产品1.06万吨;果品5.3万吨;蔬菜166.4万吨;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形成的水库资源,青海建成中国最大的冷水网箱养殖基地;冷冻冷藏制品5万吨,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发展目标。省城调出温控食品量约占40%左右,猪肉、蔬菜从省外调入量分别为60%、70%。全年供给共计约500万吨。

  需求方面,青海冷链物流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原因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呈较快增长,二是政府加大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三是青海与周边省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四是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预计需冷链物流服务的温控食品总量约占60-70%,未来2年内年冷链物流需求将达到60万吨以上。

  (三)冷链物流问题。由于青海地处内陆边远地区,远离中心市场,冷链物流需求大,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欠账较多,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全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温控食品冷链流通比例仅5%,温控食品物流过程无法形成“冷链”,冷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冷库缺口20万吨以上,冷藏运输车辆缺口超过200辆;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手段,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执行标准不严格,温控食品品质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冷链设施结构性矛盾显现,冷藏保鲜库占比32%,冷冻库占比68%,与实际需求不协调,蔬果保鲜库供不应求,而低温库冬季闲置;四是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管理落后,以致运输效率低,商品损耗大;五是冷链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技术水平落后,作业效率低。为实现青海农畜产品产销无缝衔接,保证优质农畜产品从草场、田间到餐桌品质如一,有效缓解由于蔬菜、肉类等食品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而导致CPI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成为当务之急。

  三、工作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青海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特点,以西宁、海东两个城市现有冷链物流设施为基础,围绕牛羊肉全程冷链工程、农批市场综合冷链示范工程为重点,组织全省温控食品生产、流通与物流企业,全面推动冷链物流的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与全程监控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全国冷链物流体系衔接的青海省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冷链流通率,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减少食品流通中的损失。

  工作目标。总目标是力争用2年时间,建成冷链物流监控平台,完成牛羊肉全程冷链、农批市场综合冷链两项示范工程,基本解决“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和“断链”问题。推动青海冷链流通率从5%提高到10%,提高幅度100%;冷链运输率从10%提高到15%,提高幅度50%;流通环节损耗率从25%下降到20%,下降幅度20%。

  细化目标:

  1、形成青海省冷链物流监控体系,示范企业的冷库和冷藏车全部安装应用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等冷链监控设备。

  2、青海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与运行,并初步实现与牛羊肉主要外销地和蔬菜主要输入地的系统信息对接。

  3、推广应用冷链相关标准,新建冷库硬件和服务管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获得冷链物流标准化认证的企业30家以上。

  4、新增和改造冷库20万吨,其中产地预冷冷库8万吨,销地冷库12万吨;其中以牛羊肉全程冷链为主的5万吨,以市场配套冷链为主的15万吨。新增冷藏车辆200辆,建成并完善市县两级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实现冷链物流供需平衡。

  5、冷链物流相关岗位技术培训覆盖全省2个市和6个州,为冷链物流相关企业培训管理岗位人员数量达总数的95%,培训一线从业人员达总数的80%以上。

  四、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发展。

  (一)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冷链物流设施利用率。搭建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全省冷链物流监控体系。以经认证的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牛羊肉、蔬菜水果和水产、冷链加工食品为重点,以经认可的冷库企业、冷藏运输及配送企业为主体,以统一开发的“全国冷链物流信息公共管理系统”为平台,通过农产品及食品供应链的纵向整合、冷链物流资源的横向整合与行业自律,实现全省各类温控食品的质量检测、全程冷链、全程追溯、全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多功能服务,从而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平台功能包括食品质检、赋码追溯、冷库和车辆实时监控系统、冷链物流供求信息与交易系统、诚信评级、融资存货管理系统、低温仓储管理系统、低温运输配送管理系统等,解决60%以上冷链企业无信息系统问题。

  平台建设在现有的西宁和海东的肉菜追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和功能完善,在全省将追溯从交易市场延伸到生产环节和下游的零售环节,示范企业带头并带动其它企业在冷库、冷藏车等冷链设施设备上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并与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实时传送信息;增加质量检测、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系统、增加物流过程的监控;创新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云仓储与云运输系统共享,避免企业重复开发,减少企业信息化投入;增加企业诚信评级、冷库和车辆供求等的信息与电子商务交易、仓运配一体化及金融仓储等多种服务。

  (二)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促进标准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颁布实施、涉及冷链物流和流通的国标和行标共108项,经整理,与商贸行业冷链物流相关的标准有19项,还有3项在制定,根据我省产业特点,吸收有关的国标和行标,并立项制定《清真牛羊肉冷链管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增加部分冷链物流单元化和机械化相关标准,整理形成“不锻链”的青海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成立由全国和省内相关单位与冷链物流企业专家组成的青海省物流标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申报、制定和宣传培训地方标准。通过试点工作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宣贯,要求现有冷链物流相关企业建立企业级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等硬件设施设备的新建、购置和标准化改造;实施流通包装相关标准,使用标准化托盘、保温笼车、保温箱、周转筐等单元化物流器具,选用电动叉车和货架等机械设备;提升冷链物流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制定青海省冷链物流标准化示范企业评审办法,鼓励企业参加冷链标准化示范认证,形成你追我赶的冷链物流管理局面,提高流通标准化,降低流通损耗,提高流通效率。

  (三)夯实基础设施,强化冷链物流硬件支撑。进行“牛羊肉全程冷链工程”和“农批市场综合冷链示范工程”建设。首先,基于牛羊肉产业链省内生产、省内供应和全国外销的特点,在牦牛和藏羊的主要屠宰和区域集散中心西宁、海东、海北,依托青海福顺德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宁中心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屠宰、加工、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建设清真牛羊肉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与仓储配送中心、购置和使用清真食品冷藏专用运输车,与青海全国中高端餐饮市场牛羊肉供应和“拉面经济”牛肉原料供应冷链物流需求相适应;其次,以西宁市已运营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海东市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海东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两个区域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联合青海蔬果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主产区的青海百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青海省三江集团商品储备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和青海蔬果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消费地区的海东滨河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有限公司、海西中德食品百货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上下游供应链联盟,共同进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青藏高原地区冷链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两个工程建设中,要求冷链仓库和配送中心具有库内外温度隔绝设施、具备完全封闭的月台、通道、冷库专用货架、专用叉车、保温门和具有全程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和控制设备的标准冷藏运输工具,采用绿色、节能、低耗的冷链技术和解决方案,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实现仓储、装卸与运输作业全程“不断链”。发展冷链共同配送,探索社区“最后一百米”冷链配送服务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效应,使青海冷链物流建设发生质的飞跃。

  (四)强化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冷链物流企业有大量制冷设备,服务对象又是易腐食品,本身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近年来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结合,使这一行业的专业人才短缺加剧。建议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足够的符合要求的高中低各级人员:利用政策,从冷链物流发达地区引进冷链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定期组织冷链物流高级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提高企业高管和行业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根据当地实际编写冷链物流培训教材,对物流经理和主管通过面对面授课培训提高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采用网络远程或播放视频的方式,完成边远区域基层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使之具有冷链物流现场技术操作能力。以上重点培训内容包括冷链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农产品食品科学、大数据等。全省150多家温控食品生产、流通、冷链物流企业的近1000人中,管理岗位完成培训200人左右,主管及基层从业人员完成培训700人左右。培养本地冷链物流相关理论、技术和行业研究的专门人才。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

  

  (流通业发展处供稿)

  

上一篇:青海省2016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2017年预测分析
下一篇:海北州电子商务专项调研报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