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调研参考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5-12-28来源:青海28365365游戏 【字体:

我省是国家地道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一定产业发展基础。枸杞是我国传统的具有补益功能的名贵中药材,积极推进枸杞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既是我省贯彻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打造“三区”建成小康社会的自然选择,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省依托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积极引导、扶持枸杞产业加快发展,枸杞种植初具规模、产销两旺,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效果显著。同时,由于青海枸杞产业的配套设施、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生产加工和品牌培养等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形势,致使青海枸杞没有形成更广泛的市场认知度,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全省枸杞产业基本情况
(一)枸杞种植初具规模,种植区域逐步扩大。
我省枸杞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和海南州的共和县、贵南县。平均亩产干果200公斤,产量达6500余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85亿元左右,枸杞产业在一产中的占比达50%以上,占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30%以上,全省出口枸杞量已突破1000吨,创汇达1500万美元左右。
(二)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推进。枸杞核心种植基地已通过欧盟、德国BCS、色瑞斯(CERES)等国际认证机构和中国农业部绿色认证。获得枸杞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12家,认证面积6.11万亩,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企业1家,认证面积0.16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万亩。
(三)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枸杞产业发展。主要从事枸杞种植生产、产品研发及加工销售。产品由直销干果逐步研发出枸杞浓缩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等系列产品。目前,德令哈市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海藏地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青海佳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入驻德令哈信息生物产业园区,建成600万美元的自动化加工企业出口级有机枸杞干果生产线,有机枸杞产品深加工生产线。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1家,总投资2.51亿元。大漠红枸杞实业有限公司、高原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的枸杞果汁饮料生产线、枸杞茶、黑枸杞胶囊生产线,白刺果酒、果醋、果汁籽油生产线已正式生产运营。近年,全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并通过电子商务、青海商品大集,着力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尤其是在浙江、嘉兴建设柴达木枸杞一条街,业已形成的覆盖长三角的枸杞销售网络。海西州利用互联网大力推广柴达木枸杞产品,并设有展示厅,“柴达木枸杞”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其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枸杞达到有机认证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高端市场,绿色枸杞销往日本、马来西亚等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枸杞产业优势日益凸显。
(一)生态优势。青海枸杞在2000—3000米以上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生长,种植地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气候干、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株光合效率高,夜间消耗少,生长期雨热同季, 空气相对湿度低,无高温影响,提高了有机物质的积累。种植区远离城镇、工矿区,生产环境洁净,水体、土壤、大气未受任何污染,种植区域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避免了病虫害相互传播的危害,生产有机枸杞的基础条件较好,达到了国际同行业标准。枸杞抗旱、耐盐域,是理想的经济和生态并用树种,可巩固绿洲,改善沙化土地和盆地整体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可生长在沙地,因此可作为水土保持的灌木,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效果突出。
(二)药用价值优势。枸杞是我国传统有具有补益功能的名贵中药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有补肝益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有效抵制肿瘤生长和红细胞突变,具有延缓衰老,抗脂肪肝、调节血脂和血糖、促进造血功能等作用。
(三)品质优势。青海柴达木盆地枸杞果实颗粒大、饱满,肉质核小肥厚,糖份多而甘甜,色泽鲜而亮丽,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枸杞黄酮和枸杞多糖比异地种植区高一倍之多。与外产区比,我省枸杞180—220粒/50g的贡果级占70%以上(外产区只占35%),其中100—130粒/50g的超大果占15%左右(外产区无超大果)。总糖含量高达53.6%-59.6%,而宁夏枸杞总糖含量较之要低,为46.5%。含黄酮30%,总糖12%,多糖10%,氨基酸9.08%,铁16%,锌30%。黑果枸杞含17种氨基酸,13种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铜、锌、铁的含量也远高于宁夏枸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青海德令哈地区与宁夏中卫地区的枸杞抽样测定,我省枸杞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安基酸等含量明显优于宁夏枸杞。      
(四)资源优势。世界枸杞种植95%在我国,青海枸杞种植面积已居全国第二,到2020年青海枸杞种植面积达60万亩,将跃居全国第一。2012年,青海诺木洪农场被吉尼斯大世界认定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柴达木盆地的绿洲—诺木洪还广泛分布着至今堪称国内树龄最长的天然野生枸杞树群,有黑果枸杞等6种枸杞属植物种,在都兰县乌龙沟分布有迄今发现的国内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这些珍贵的天然枸杞种质资源,为枸杞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差。我省柴达木和共和盆地适宜枸杞化种植,因该区域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枸杞规模化种植的前提是需要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因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枸杞大规模的发展。因缺乏完善配套的综合交易市场,商家无法就地完成分级、分拣、色选、包装等生产工序,交易市场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改造提升。
二是宣传推介力度小。青海柴达木枸杞被认为是高品质、无公害枸杞的象征,由于对外宣传推介不够,青海柴达木和共和盆地的枸杞并没有形成更广泛的市场认知度,国内外大多数消费者只知“中国枸杞在宁夏”,而不知“精品枸杞在青海”。与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枸杞产业代言者的“宁夏枸杞”相距甚远,宁夏“举全区之力”,投入巨资建枸杞博物馆,举办宁夏枸杞节,在谷歌搜索上就约有21万项宁夏枸杞的查询结果,形成了“宁夏枸杞甲天下”的优势局面。
三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青海农产品市场化起步晚,远离国内外主要市场,青海枸杞大多还停留在产—供—销一条龙的原始模式阶段,自种自卖,自产自销,缺乏成规模的、高品质的出口基地,深加工力量薄弱,产品标准化水平低,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衔接不够,进口国的认可度不高,出口国别少,出口量小,出口产值低。2014年前,省内只有青海佳禾、格尔木亿林、青海源鑫堂、青海诺兰杞、青海康普等企业有出口业务,出口额仅不足1000万美元,与国外巨大的需求相差甚远。
四是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目前各地注册有雪域圣果,柴杞、柴达木、诺木洪、都兰红等各种商品,品牌多而杂乱,品牌认知度低,没有形成有集聚效应和影响力的“柴达木枸杞品牌,凸现青海枸杞产品的优势。
五是经营管理水平低。柴达木枸杞的大面积种植时间不长,栽培、植保、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技术普及较为薄弱,许多种植户对栽植、抚育管理的技术掌握不完全,造成单产低,成本高的现状。枸杞种植多为传统分户零星种植,造成一些基地种植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和产量参差不齐。
六是产业生产加工业链短,科技创新能力滞后。没有制定出枸杞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等标准,又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新技术得不到扩大和应用。研发工作滞后于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新品种并不多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从事枸杞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的状态,大部分企业也仅限于干果包装的初始阶段,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三、枸杞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枸杞是我国的特色产品,由于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诸多的医疗保健功效,尤其是近年来枸杞提取物和枸杞籽油在心脏病、癌症等方面的疗效作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增。青海枸杞被农业部誉为“昆仑山下洁净圣果”。青海柴达木枸杞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前景看好,价格也高出其他省区,枸杞产品市场将会呈现出无限生机。
(一)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跟踪市场变化,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协调枸杞生产,加工、利用各环节,保障供求基本平衡。
    (二)坚持创新驱动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强枸杞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研院所,临床医疗机构、企业科研中心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强化良种选育和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
(三)坚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行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野生枸杞的种植养殖,加强对濒危和紧缺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保护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扩大野生枸杞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质量优先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以保障枸杞质量安全为目标,规范枸杞种植养殖、采集、初加工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不断提升枸杞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地标产品、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加强“柴达木枸杞”的国际商标注册工作,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大宗枸杞种植、加工、收购、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全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五)坚持企业自主宣传与政府推广相结合。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持续性地宣传青海枸杞产品及产品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人文优势、保健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推介会、商交会和洽谈会,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柴达木枸杞文化,把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提升枸杞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六)坚持中国标准和世界标准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地域优势,立足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生产定位标准化、产品定位精细化、质量定位有机化,市场定位高端化,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投入,参照欧美标准,研究制定有机枸杞标准,让柴达木和共盆地枸杞标准成为中国标准和世界标准。组织开展种植基地和枸杞产品的有机认证工作,实现生产技术和国际接轨。鼓励枸杞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销售和售后服务,实现在线交易,支付及物流配送的局部集成应用。组建青海枸杞营销集团,在全国省份城市及地级市建立“柴达木枸杞”专营店(直销店);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建立合作公司或窗口,积极寻求出口途径,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和知名度,建立“柴达木枸杞”品牌的维权办事机构,为枸杞产品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七)坚持财税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相结合。省级发展改革、经信、科技、财政、商务、农牧、林业、扶贫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采用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枸杞资源研究保护、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进行扶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和补助政策,推动我省枸杞种植规模化发展。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向枸杞生产企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信贷投放,创新融资模式,为枸杞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将枸杞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
 
 
 
(尚玉龙、于晓、李文利、黄建供稿)

上一篇:201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2016年预测分析
下一篇:关于玉树州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相关新闻